2月20日至22日,在云南省澄江市食用豆科技特派團、云南省峨山縣優質食用豆產業科技特派團以及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西南工作組)、中國作物學會食用豆專委會組織開展的食用豆作物現場觀摩培訓和田間測產活動中,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何玉華團隊選育的4個蠶豆(豌豆)新品種展現出了不俗的產量和較高的產值。
現場測產數據顯示:澄江市右所鎮沙河村連片種植的492畝蠶豆新品種“云豆4466”“云豆早6”“云豆早7”示范區鮮莢加權平均產量1676.7千克/畝(非示范區加權平均產量1178.6千克/畝),示范區較非示范區畝增產498.1千克,增產幅度42.3%,示范區較鄰近非示范區畝新增產值1470.9元;峨山縣大龍潭鄉班德村連片種植的1032畝豌豆新品種“云豌118”示范區鮮莢加權平均產量1252.2千克/畝(非示范區加權平均產量728.4千克/畝),示范區較非示范區畝增產523.8千克,增產幅度71.9%,示范區較鄰近非示范區畝新增產值4033.5元。
云南是全國蠶豆、豌豆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大的區域。近年來,我省食用豆科技工作者以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云南省科技特派團等平臺(項目)為支撐,在食用豆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不斷突破,構建了全國類型齊全、數量多的豌豆種質資源庫,選育出一批高產優質的蠶豆(豌豆)新品種。這些新品種的轉化應用,有力促進了我省食用豆產量增加、產值提高、產業發展,成為秋冬季節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產業。
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云南省農科院豆類遺傳育種與應用創新團隊首席何玉華介紹,蠶豆新品種“云豆4466”莢長,籽粒多且飽滿;“云豆早6”“云豆早7”生育期短,早熟,因上市早具有較好價格優勢;鮮食豌豆新品種“云豌118”早熟,抗白粉病、枯萎病,適應性廣,適合在我國南北方豌豆主產區種植。近年來,團隊致力于引進篩選品質更好、能夠產生更高經濟效益的品種,集成創新“+蠶豆(豌豆)”高效種植模式進行推廣,助力農民增收增產,不斷壯大鄉村特色產業。
在“云豌118”示范田里,班德村黨總支書記胡志軍告訴記者:“‘云豌118’長勢非常好,結莢多,單莢籽粒多數有8到9個,產量相當高,種得好的話產量可以達到1.8噸以上。這幾天市場價每公斤在6.5元左右,算下來產值相當可觀,農戶們都爭著種。我們將逐步用‘云豌118’全部替代原來種的老品種,讓群眾增加收入。”(云南日報記者陳云芬)
(來源:云南日報)